无敌破坏王(约翰·C·赖利 John C. Reilly 配音)生活在一个80年代出品的低精度游戏中。他的设定身份是一个反派,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游戏《快手阿修》中大搞破坏,其后由玩家操作的英雄人物快手阿修(杰克·麦克布瑞尔 Jack McBrayer 配音) 会及时赶到进行修补,赢得奖牌,包揽一切荣耀。身为反派,破坏王厌倦了自己的生活,眼看阿修被胜利者的光环围绕,自己却日复一日在无趣中过活,他终于决定改变。单纯的他以为只要自己也能得到一枚奖牌,就可以摆脱反派的身份,于是某日在游戏厅歇业后,破坏王偷偷离开了自己的游戏,前去闯荡其他电子游戏的世界。
在途中,破坏王结识了来自《英雄使命》的冷酷队长(简·林奇 Jane Lynch 配音)和来自90年代糖果赛车游戏《甜蜜冲刺》的小女孩云妮(萨拉·丝沃曼 Sarah Silverman 配音)。后者梦想着能上场比赛,但其身份也不允许她梦想成真。破坏王所属的游戏《快手阿修》由于失去了他被认定为系统错误,如不尽快返回,则游戏就会被永久删除;而《甜蜜冲刺》的游戏世界则在悄悄酝酿着一场巨大的、威胁到整个游戏世界的阴谋。这也许是无敌破坏王实现梦想的机会,但也可能是一条不归路…… 他可以扭转乾坤,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吗?
突破的迪士尼,有回忆却无情怀,有佳句无佳章,设定、创意不错,但讲述方式一路下滑。开篇惊喜以为会是游戏世界的《超人特工队》/《超级大坏蛋》+《怪兽电力公司》,没想看完感觉是动画版的《极速赛车手》…无个性,满满都是其他动画片的影子。 “如果那个孩子喜欢我,我还能坏到哪里去呢?”
无敌破坏王》最高级的地方就在于,几角旮旯里都埋着“小霸王其乐无穷啊”时代的熟人,迪士尼自称受到了皮克斯《玩具总动员》的启发,与全球游戏厂家谈了一个巨大的合作,终于让不同公司的游戏人物破除了门户之见,集结到了同一部电影里。《玩具总动员》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应该没什么情怀上的触动,因为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玩具木们屌丝国的小孩见都没见过,但“电玩总动员”就不同了,谁小时候没被家长从游戏厅里拎出来过几回啊,谁家没几张36合一黄色游戏卡啊~~~
So,来玩一玩找熟脸儿的游戏吧,迪士尼自称电影里出现了一百多个游戏角色,包括打酱油飘过的,堆墙角偷着乐的,台词里有画面上没有的,被印在墙上各种看不出来的等等,看看木们能瞧见几个。
作为一部动画电影,在谈论剧本前,首先得看一下世界观。世界观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故事起点的高低。因为动画的特性,在不同的影片中,世界观可以有效的让彼此进行区,让作品更加富有独特性,同时也招人喜欢。总体而言,动画世界观的架构必须具备两个方面,既要神奇魔幻,让观众叹为观止,在想象的世界里流连忘返,发出“wo!”的感叹,同时也要时刻让观众移情,感觉到故事和人物的一切,都是那么真实可信。《无敌破坏王》世界观的设定非常成功,巧妙的把游戏概念和动画概念进行了无缝衔接。说他巧妙,是因为游戏和动画本身就有诸多相似之处,都涵盖了诸多奇思妙想,而游戏更是青少年观众群体所熟悉的事物,用不着枯燥的情节带入,观众就会明白你想要说什么故事。在巧劲的基础上,《无敌破坏王》节省了解释复杂概念的麻烦,而直接把故事推进到情节叙事之中,这让整个影片的节奏紧密,笑点更集中。
《无敌破坏王》剧情中,有几个重要的世界观设定,为影片的成功做出了贡献:
a. 角色在别人的游戏里死去就彻底死了,这让本来轻松的游戏世界也给增添了烦恼和压力,为高潮处主角破坏王准备牺牲自己起到了烘托作用。